研究生初作學術論文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加強對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很多方面,如問題意識的培養、方法的訓練、文獻收集與整理方法的掌握、學術規范的教育與養成,等等。對于初作學術論文的一些碩士研究生而言,由于缺少作學術論文的知識以及缺少從事學術論文研究的體驗或經驗,因此在初作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意識不強
問題意識的建構是做好學術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礎,沒有問題意識就根本做不好學術研究。對于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而言,經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問題意識或問題意識不強,這樣必然會對學術論文的質量造成很大的消極性影響,進而影響到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與形成。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指由發現問題的動機、愿望、興趣等心理因素綜合而成的探究與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狀態或心理傾向。造成碩士研究生問題意識不強或缺少問題意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①對學術研究的意義、價值與功用沒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學術研究很重要的一個目的與作用就是為了發現、探究與解決現實生活與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能力,使得人類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并進而有效地提高人類生活的幸福指數與水平。一些碩士研究生在初作學術論文的時候,如果不能夠給予他們這方面的價值引導,他們很少能夠主動問及學術研究的意義、價值與功能是什么。而不知道學術研究的真正意義、價值與功能是什么,就很難會有問題意識的形成。
②對什么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不能作出一種正確的判斷。在現實社會生產實踐與生活實踐中,問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存在形式的多種多樣。對于什么樣的問題是值得進行研究的,什么樣的問題是能夠進行研究的,這是作為研究者本人必須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實際上,有些問題盡管很重要,但卻未必適合初作學術研究之人進行研究。因此,對于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不僅應該考慮這個問題是否值得研究,而且還應該考慮這個問題自己能否進行研究。
一般情況下,問題有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之分,對于初作學術研究的碩士研究生而言應該建構的問題意識主要是實踐問題意識而不是理論問題意識,因為一個剛剛涉足學術研究的碩士研究生是很難發現理論問題的。況且,即便他們已經發現了某一理論問題,但是由于時間、精力以及個人的知識儲備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很難把理論問題研究得更為深入、透徹與清楚。因此,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首先應該建構的不應該是理論問題意識,而應該是實踐問題意識,所謂的實踐問題意識就是指善于在社會生產實踐與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發掘與發現問題的心理傾向或心理特征。
二、問題界定不清楚
當問題意識建構起來以后,應該說要想發現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有學術價值的問題就是一個能夠直接被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研究者在最初階段憑著自己的理性與直覺所發現的問題往往只是一個問題域,而不是一個可以直接進行研究的具體的、清晰的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明確的界定。“因為研究者沒有充分界定問題的范疇,所以他的許多研究注定要失敗。”一般情況下,任何一個學術研究的問題都可以在以下三個維度上進行考量,即問題的真假、問題的大小與問題的虛實。“問題的真假”是針對問題的本質而言的,即所要探討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某種既成的事實與結論,或是來自于研究者的主觀臆想(如“天堂上有多少支玫瑰”、“針尖上有多少個天使”,這類問題實際上就是假問題)。“問題的大小”是針對問題域而言的,問題域就是指構成該問題的一切子問題所構成的一個集合或相對獨立的領域。任何一個問題都是由諸多子問題構成的,構成該問題的子問題愈多,那么這個問題的問題域就越大,反之就愈小。“問題的虛實”主要是相對于問題的邊界而言的,問題邊界就是指某一問題與其他問題區別開來后所形成的具有某種一致性特征的內在整體性。問題的邊界愈清楚,那么問題就愈實,否則就愈虛。一個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具有如下三種特征:①它是一個真問題,而不是一個假問題;②它是一個針對研究者而言大小適中的問題,而不是過大或過小的問題;③它應該是一個實問題,而不是一個虛問題。
對于一些剛剛涉足學術研究領域的碩士研究生而言,如果導師不能夠在如何界定問題這一環節上給予明確的指導,那么,他們就很容易在選題與問題界定的過程中出現以下三類錯誤:
①所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假問題,研究出來的結論沒有太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②所研究的問題的范圍不是過大,就是過小;
③所研究的問題太虛,不能夠對問題的邊界進行有效的界定與劃分。
三、文獻梳理不全面
文獻梳理包括文獻收集與整理兩個方面。文獻收集的過程,就是把與所研究問題相關領域中的文獻或研究成果進行檢索與篩選的過程。文獻收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看前人對這個問題是否作過研究以及研究到何種程度,并為自己開展此問題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上的論證與支持。“你進行文獻檢索的最終目標是找到一系列已經發表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顯示了一個領域現有的知識狀態,并幫助你能在這個知識基礎之上找到一個尚需你去探索的空白。再說你在完成一項研究以后,也要撰寫自己的研究報告,報告的開頭要有一個導言用以概括過去的研究(這個來自于你的文獻檢索),并為你的研究提供一種邏輯上的理由。”文獻收集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圖書館、閱覽室、書店以及相關的網站,等等。一些研究生在作學術論文的時候,不注重對文獻的收集與整理,這常常導致他們所作的研究創造性的勞動較少,而無益的重復性勞動較多;感性研究與經驗研究較多,而理性研究與科學研究較少。文獻梳理包括對文獻進行分類、編碼、加工與概括等幾個環節,其目的就是要發現該領域中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和水平。實際上,大多數研究生在進行文獻綜述或文獻梳理的時候,在文獻加工與概括這一環節上做得并不很好,他們對文獻的梳理或綜述只是對文獻中存在的觀點進行簡單的復合或累加,缺少對它們進行深刻的理解與加工的過程。所以,在碩士研究生初作的學術論文中,被他們所引用的觀點只是機械地或孤立地存在于論文或所研究的文本之中。
此外,一些研究生在對文獻進行檢索與梳理的時候,所檢索到或引用的文獻缺乏權威性,或者說所參考的文獻與引用的觀點很難給自己的論證與說明提供強力有的支持,這樣也會對論文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以及學術研究的質量與水平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方法運用不適當
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學術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否科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受到研究方法的影響。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論作為基礎,那么就很難得出科學、可靠的結論來。方法論盡管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直接地呈現在學術研究的文本之中,但是,如果脫離了方法論的支持與導引,那么作任何一項學術研究都很難得到學術共同體或學術研究范式的認同。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不僅會涉及到方法基(即某一種具體的方法技術)因素的影響,而且也會受到方法論與方法群(即一組方法所構成的集合)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方法論與方法群以及方法基之間不應該是矛盾的,而應該是統一的。如果在選擇與運用某種方法時使得方法論與方法群以及方法基之間產生了矛盾,那么這項研究本身就會失去科學的意義、價值與基礎。對于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他們在對方法進行選擇與運用的過程中,不但會產生問題與方法的沖突,而且還會產生方法論之間的沖突,如本應運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問題,他們卻運用了定性的方法進行研究;本應用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方法論進行研究的問題,他們卻運用了經驗主義與規范主義方法論進行研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會使得學術研究本身失去科學基礎,而且也會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缺乏科學性與可靠性的保障。方法的選擇要受到研究者本身所掌握的研究方法的影響,除此之外,還與問題的性質有關系。有些問題是適合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而有的問題則適合用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
為此,碩士研究生在對研究方法進行研習與掌握的過程中,應該廣泛涉獵,不僅要學會與運用定性研究方法,而且也要學會與運用定量研究方法。無論是定性研究方法,還是定量研究方法本身都各有利弊,這正如貝克對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本身存在的利弊所進行的分析那樣:“一方面是舊的實驗科學,它依然欣欣向榮,以數學和技術的方式滲透并開拓著世界,但卻缺乏經驗并封存在精密的神話中;另一方面是龐雜的公眾經驗,它頗有爭議地揭示了目的和手段以及后果的威脅。兩種科學都有其獨特的視角、短處、局限和方法。”作為碩士研究生,如果只掌握定性與定量研究中的某一種方法,那么就會對其未來的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帶來很大的障礙。因此,不斷地拓寬自己方法論的視野,對于培養與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無疑會產生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與影響。
五、引文注釋不規范
任何一項研究都不是孤立的,都與前人所作的研究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因此,為了區分出哪些觀點是屬于自己獨創的,哪些觀點是引用與借鑒別人的,就必須要對自己所參考與引用的文獻進行注釋與說明。這不僅是一種學術規范上的要求,而且也是一種學術倫理或學術道德上的主張與訴求。客觀地說,學術研究與知識生產是一項非常艱辛與復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對參考或引用他人觀點的文獻不作注釋與說明,這不僅是一種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而且也可能會在有意與無意中侵犯到他人的知識產權。引文注釋不規范主要有三種表現:①對參考文獻與引用的觀點不作注釋與說明;②對引文信息的標注不全面;③不符合學術出版物對引文注釋的規定。前兩種表現主要是由研究者本人的主觀原因造成的,而后一種表現除了有研究者本人的主觀原因以外,還要受到發表或出版學術研究成果載體對引文注釋規范的規定不統一的影響。
當前,各種各樣的學術出版物對引文注釋的規定是五花八門,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對研究者已經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因為研究者在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投向某一個刊物之前,都必須要首先熟悉一下該刊物對引文注釋的有關要求與規定,否則就容易被一些刊物直接判定為不合格稿件。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在引文的注釋方面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第一,該作注釋的沒有注釋。第二,對所引用觀點的文獻信息的呈現不夠全面。第三,注釋本身不正確,如錯字、漏宇、頁碼標注錯誤、出版年代標注錯誤等等。第四,自己憑空杜撰,不符合任何學術研究引文規范的規定。一個完整的引文注釋標注信息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著者、譯者、題目、出版機構、出版日期、引文頁碼。
引文注釋本身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初作學術論文的研究者從一開始就應該養成對引文進行科學注釋與規范注釋的好習慣,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術研究的規范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培養研究者對學術研究的科學態度。
六、語言表述不確切
研究人員的思想與觀點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文章中的學術語言與日常用語不同,日常用語的表達比較簡潔與模糊,不過人們借助于特定的語境能夠對言說者的話語進行正確的理解。而學術語言是沒有特定的語境背景來支持的,如果學術語言表達不確切,那么讀者就難以對研究者話語表達的含義進行正確的理解與認知。這正是對碩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提出語言表達必須確切這一要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初作學術論文的研究生在語言表達方面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不能夠有效地將日常用語轉換成學術語言。日常用語主要是屬于口頭語體,學術語言是一種書面語體。在撰寫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術交流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將口頭語體轉換成為書面語體。②言過其實。即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遠遠大于自己原本所要表達的原意,片面夸大某種事物的意義與價值。③詞不達意。即不能夠運用正確的詞匯或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④言之無物或言之無據。言之無物就是指研究者表達的話語沒有特定的指稱對象;言之無據就是指研究者的話語表述缺少科學的、客觀的理論基礎與事實依據。
碩士研究生在初作學術論文的過程中應該努力避免上述現象發生,努力做到用學術語言來對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不要片面地夸大或縮小事物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這也是一個研究者或者知識分子所必須遵守的學術規范。
七、邏輯層次不清晰
學術論文包括兩個核心要素:一個是論點,另外一個是論據。在一篇學術論文中,無論是論點還是論據都不只是一個,而是很多個。諸多的論點與論點之間以及論據與論據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或體系。其中,論點與論點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論點鏈;論據與論據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論據鏈。論點鏈與論據鏈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就會形成文章的層次結構。一般情況下,一篇學術論文主要存在著四個邏輯層次,即通常我們所說的章、節、目、條。其中,章包含節、節包含目、目包含條。論點與論據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一個合理的邏輯層次體系之中,下一個層次的論點應該作為上一個層次論點的論據,而上一層次的論據則可以作為下一層次論據的論點。一個論文的邏輯體系愈嚴密,那么論文的層次結構就會愈完善。在一個合理的論文結構之中,同一邏輯層次的論點與論點之間以及論據與論據之間不應該具有包容性,否則就容易出現邏輯層次的混亂。與論文邏輯層次聯系在一起的是論文結構。客觀地說,任何一篇論文結構都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因此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使得論文結構達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一般情況下,衡量論文結構是否合理主要是通過章與節這兩個邏輯層次來判斷,如果章與節這兩個邏輯層次都是清楚的,并且章與章之間構成的邏輯體系以及節與節之間構成的邏輯體系都是周延的,那么論文結構就是合理的。
初作學術論文的碩士研究生必須要注重問題間、觀點間、論據間以及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體系的建構問題,因為這不僅是清晰地闡釋與描述事理的基本要求,而且建構一個合理的論文結構也是提高自己學術研究能力與水平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