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要有一顆獅子般的心,一雙巧婦的手”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援武漢抗疫醫療隊的戰疫故事
2020-04-13 來源:《光明日報》
“全力防控,沖鋒在前。不辱使命,敢打必勝。”1月26日,大年初二,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第一批援武漢醫療隊34名重癥醫護人員宣誓出征,奔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2月21日,吉大一院第七批援武漢醫療隊到達武漢。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來自吉大一院30余個科室的214名醫護人員穿上白袍、變身戰士,奮戰在戰疫一線。
疫情突如其來,吉大一院毫不猶豫地把精通業務的副院長、資深的教授、經驗豐富的護士長“借”給了武漢,毫不吝惜地把5輛國家緊急醫學救援車以及價值2000余萬元的醫療設備和藥品送到了武漢。這就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
1939年,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成立,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親自參與學校的創建。白求恩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他說,醫生要有一顆獅子般的心,一雙巧婦的手,也就是要膽大、堅強、敏捷、果斷,同時對病人和藹、體貼。他去世后,為了紀念他,學校改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而這所學校就是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的前身。
如今,吉大一院醫護工作者再次秉承白求恩救死扶傷、舍生忘我的精神,對照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品格,將大愛傾注武漢大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白衣戰士的高尚情懷,踐行著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踐行初心 為祖國需要義無反顧
白求恩曾在信中寫道:“我現在到中國去是因為我覺得那里是需要最迫切的地方。”武漢,正是白求恩在中國參與救治軍民的第一站。1938年2月,白求恩前往延安前,曾在漢不分晝夜地搶救武漢會戰中受傷的軍民。
1月25日,大年初一,吉大一院黨委向全院醫護人員發出組建援武漢醫療隊的通知。
短短幾個小時,數百人請戰,“請戰書”“請戰電話”“請戰微信”如潮水般涌現。感染科主治醫生張鵬第一個報名,他在請戰書中寫道:“全力以赴,無怨無悔!”
在武漢,張鵬不曾食言。他第一個進入病房,為隊友們探路。他說:“所有的歲月靜好都要有人去創造,而我就想做那樣的人,那樣的人也不只我一個。”
正如張鵬所言,在武漢戰疫一線,僅吉大一院就有213名同事和他并肩奮戰。他們中既有雙鬢盡染的50后圣手,也有勇挑重擔的90后青年;既有參與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資深專家,也有出發時還有兩周就退休的后勤保障工人;既有孩子才6個月的哺乳期媽媽,也有因疫情推遲婚約的準新娘……
就是這樣一群義無反顧的白衣戰士感動了別人,也感動著彼此。醫院心內科經驗豐富的鄭楊教授被全隊稱作“定海神針”。63歲的她從請纓出征開始,就從未考慮過年齡因素。初到武漢,面對刻不容緩的疫情和陌生的環境,鄭楊穿著防護服每天奮戰在一線,帶領年輕隊員們“因病制宜”,邊抓臨床邊規范制度,迅速投入救治中。她告訴隊友們,為國家需要和挽救病人全力以赴的初心就是醫療隊有條不紊開展工作的“法寶”。
勇于創新 用智慧為救治增速提效
白求恩也是一名出色的“發明家”。他發明和改進了人工氣胸器、肋骨剪、骨剝器等多種手術器械,率先提出了“人工氣胸療法”,首創流動輸血車,在晉察冀軍區建立模范病室、發明“藥馱子”。白求恩說:“醫生要有一顆獅子般的心,一雙巧婦的手。”
2月7日夜,吉大一院副院長呂國悅帶領第五批援武漢醫療隊130名醫護人員抵達武漢,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座10樓東區。
這里是新冠肺炎危重癥收治醫院,患者具有年齡大、基礎性疾病多、病情進展快、病情不平穩等特點。為了更好地推進重癥治療、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呂國悅帶領隊員們迅速搞起了“一線發明”。
2月12日,一場“隔空戰疫”在吉大一院前后方打響。在駐地賓館,借助改造后的硬件和網絡設施,馳援醫療隊與吉大一院在長春的專家團開啟了視頻連線,率先針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遠程會診。呂國悅帶領團隊對5天來遇到的問題集中、涉及學科廣泛、臨床癥狀復雜的3個疑難病例進行總結,同專家團共同制定了診療方案。
2月25日,“隔空戰疫”再次升級,這支團隊又借助吉大一院緊急調配的6臺視頻語音系統,無縫銜接了隔離區內外,實現了病區、工作區及醫生駐地三地互聯互通。
越是危急時刻,越離不開創新。作為吉大一院援武漢醫療隊的主力軍,第五批醫療隊還設計研發了多功能防護面屏、咽拭子防護罩、氣管鏡隔離巾和增強性聽診器,有效解決了醫護人員在隔離區中視野不夠、溝通困難、乏氧、存在感染風險等問題;緊急研發了iPad電子化查房小程序,設計病人心理調查電子量表,實現了團隊醫療和日常管理電子化;制作了50套氣管鏡隔離巾,送給同濟醫院氣管插管、氣管建設小分隊……
“巧婦的手”與“獅子般的心”同樣重要。為更好地對患者加以心理疏導,3月13日,中法新城院區B座10樓東區的醫護人員換上了“新衣”,查干湖的魚、長白山的雪、吉林的霧凇被“穿”在防護服上。
神經內科護士戴爽在大家的防護服上畫了一組“吉林很美 我在等你”的主題漫畫,她說:“我想把吉林的美景美食展現給患者,讓他們對康復后的生活充滿期待。”第二天,“吉林很美 我在等你”主題漫畫持續升溫,來自吉林省20多個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紛紛拿起畫筆,把家鄉的特色畫在防護服上,帶進病房。
撫慰心靈 將心比心待患如親
白求恩說:“對搶救傷員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能搶救一個傷員,為傷員減少一份痛苦,就是我們醫務工作者最大的快樂。”
2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37床的老大娘一見到吉大一院ICU科二組主任張東,就露出了笑臉:“我要出院了,可就是舍不得你!”
這位84歲的老大娘是張東負責的病人,由于左腿有傷、身邊又沒有家人,不敢吃、不敢喝,也不敢上廁所,生怕再給醫護人員添麻煩。張東得知情況后,立即為她做了詳細檢查。在確認沒有骨折后,張東每次查房都為老大娘按摩腿部,一有空就教她如何在床上鍛煉,還開了口服液幫助她提高免疫力。
一幅幅感人的剪影溫暖著武漢寒冷的冬天:
26床的大爺行動不便,胡子長了也不好意思找人幫忙,小兒ICU科護理平臺護士張丹看見了,就一邊逗他開心,一邊幫他刮得干干凈凈。
31床的叔叔平時特別注意形象,可由于治療,好幾天沒辦法洗頭發。護士長昝濤就地取材,用塑料袋盛水幫他洗得清清爽爽。
還有位大爺經常把戴著不適的鼻導管拿掉,導致血氧飽和度只有80%多。心胸外科護士郭影發現后,耐心地幫他戴好,每隔15分鐘就檢查一次,還陪他聊上幾句,慢慢地大爺的血氧飽和度達到了95%。
要治愈傷痛,也要撫慰心靈。吉大一院援武漢醫療隊為患者們建立了與家屬聯系的微信群,這也是團隊在工作中逐漸摸索出的另一種“救治方案”。
“您以前當過兵、打過仗,是我的英雄。現在您又上了戰場,與病魔做斗爭,等您凱旋,一家人團團圓圓!外公,加油啊!”一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人起初不配合治療,可當他聽到家人們一起錄制的音頻后,淚流滿面,用手勢告訴醫生他一定配合治療。
就這樣,醫護人員每天把患者的信息告訴家屬,同時也將家屬的牽掛及時放給患者聽,讓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讓患者家屬安心。
今年3月3日是白求恩130周年誕辰紀念日。這一天,在武漢,來自吉大一院的214名白衣戰士依舊奮戰在抗疫最前沿;在長春,吉大一院的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崗位,不間斷分診、檢診,為家鄉筑起防火墻。堅守中的吉大一院人說,“疫情不退,我們不撤”。(本報記者 任爽 本報通訊員 于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