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寫作“六忌”
學術論文是指作者針對某些學術問題而寫出的具有自己見解的論文。粗略地劃分,包括自然科學學術論文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兩個方面。學術論文寫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要求作者在某一學科、專業領域要有長期的積累,占有大量的資料,熟悉本領域的研究歷史、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難點,在此基礎上,經過作者的考察與思考,萌生或發現研究某一問題的新觀點、新思路或解決某一問題的新方法,或某一科學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新應用等,作者將其歸納整理,形諸文字,即為學術論文。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創新是學術論文的生命價值所在;沒有創新的學術論文在學術界被稱為學術垃圾,它們對學術研究及社會發展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用功效。
筆者長期從事學術理論期刊的編輯工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作者對學術論文寫作或不得要領,方法不當;或觀念出現偏差,缺乏學術精神;或對基本格式了解甚少,出現遺漏現象等等。現將其歸納為學術論文寫作“六忌”,分述如下。
一忌大題小作
這是指學術論文在選題上太大太寬。這類學術論文,作者想把一切問題都說清楚,這也不想丟,那也要包容,結果像蜻蜓點水,面面俱到,什么都說到了,什么都沒有深入下去,與學術論文寫作的原旨相去甚遠。這就是選題時大題小作所造成的后果。這樣的學術論文,不管篇幅有多大,都算不上高水平的,因為評價學術論文的標準只有一個,這就是看創新的程度和社會功效的大小。因此,學術論文寫作時最忌大題小作。與此相反,學術論文只有小題大作,才能挖得深,掘得透,才能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從而推動學術研究向更深的方面掘進,而這也正是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和功效所在。著名學者王力先生在指導研究生作論文時強調:“不要求寫長文章,不但不要求,而且反對長篇大論。討論問題要深入,深入了就是好文章。”這也正如美國著名的出版編輯學者羅伯特所說的那樣:“我們很少有能力去解釋全部真理,但如果我們能做到像探照燈樣照耀在真理的某一個方面上就很了不起。
出現大題小作現象,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從事學術研究與學術寫作的經驗不夠,二是作者寫作態度不正。前者常體現在學士、碩士、博士論文上,后者則為各種各樣的應景之作。要糾正這種現象,對于前者,除了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的教師指導外,更主要的是要靠作者去思考、去寫作、去借鑒。只有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作者才會體會到如何深化主題,如何布局謀篇,如何歸納材料,如何避輕就重,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術論文是“寫”出來的。對于后者,恐怕主要的是要弘揚學術精神、改變思想觀念的問題,要求作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反對貪大求洋,摒棄虛浮浮夸,而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二忌短話長說
此類現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術論文寫作中語言不精煉,本來用三言兩語可以概括的東西,因為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不強,最后形成了像扯皮筋一樣的長篇大論,反復嘮叨,總怕別人不明白。二是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沒有新開掘,低水平重復現象,寫成的論文篇幅挺大,但新意太少。這是當前學術論文寫作中最常見的現象。對于第一種現象,要求作者要多練筆,培養歸納概括能力。第二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既有作者自身的,也有社會環境問題。作者自身的問題是要么思考深度不夠,要么占有材料有限。社會環境方面主要指對學術論文的評價上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即以篇幅大小而不是學術創新來衡量學術論文。例如,有的論文評優活動就對篇幅有硬性規定。照此標準,古代先哲的經典之作《老子》和現在的許多哲學研究論文在一起參評,《老子》首先在篇幅這一關上就會被淘汰。對于優秀論文評選之類的活動而言,一定要把創新大小始終作為衡量論文質量的最重要指標。至于學術論文的篇幅,正確的態度是根據內容確定形式,有話則說,無話則止,作者一定要有惜墨如金的精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寫作曾有過形象的比喻,他說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這雖然是就文學作品的寫作而言,學術論文與其有相通之處。另外,從社會評價的角度來說,學術論文的高下就是看創新多少和社會功效大小,惟價值是論,鼓勵作者寫出見解獨到又短小精悍的論文。這就好比世界的跳高記錄是2米,一名運動員十次跳過2米,另一名運動員一次跳過2.0l米,兩者相較,后者無疑是最優秀的,因為他突破了原有記錄,創造了新的高度。
三忌舊話舊說
這是專指學術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中的低水平重復現象。上文已述,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學術研究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公憤。人類社會已步人信息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受到越來越多的信息。就學術研究而言,我國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驚人,但真正符合學術論文原旨的卻少得可憐。相當一部分學術論文徒有其名,只能作為作者晉職晉級、達到個人目的的“敲門磚”。這種低水平的缺乏創造性的學術論文,把別人已經表明的觀點、總結出的方法、探索到的思路及應用的門徑在同一水平上(甚或有的還達不到現有的高度)循環往復,不但不能推進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反而敗壞了學術風氣,產生了一大堆無用的學術垃圾。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以為主要是社會因素所致。社會的各組織、各系統、各行業在對學術成果進行鑒定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干擾,往往沒有把創造性大小和社會功效程度作為最重要、最主要的指標,故而導致學術研究中的低水平重復現象泛濫。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十次跳過2米的運動員比只一次跳過2.0l米的運動得到的社會評價要高,肯定運動員們是要選擇難度小的。“著作等身”在當代的學術界已不是鳳毛麟角的稀罕事,筆者還聽說某學者一年內平均不到十天就發表一篇文章,又聽說某學校職稱評定,按論文篇數多寡排隊,多者即為優秀,寡者即被認定學術成果不多,學術水平不高。以上這些現象表明,我們對學術成果的評價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在這樣的學術氛圍內,要談學術創新,要講學術突破,無異于緣木求魚。
四忌急功近利
寫作學術論文的目的是什么,這就涉及到學術研究的動機問題。原本純正的學術研究是指人們為了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身的奧秘與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人類社會向更加文明、富裕、健康的方向發展的一項活 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等形式公之于眾,這種成果或者可以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或者促進理論與學術研究進一步深化。總之,它體現了記載人類文化創造活動成果的文化功能,發現、培養人才的評價功能,提高主體改造客觀世界能力的社會功能等方面。在學術論文達到上述目標的同時,社會也相應地給予研究者本人以適當的回報,如得到稿酬、作為晉職晉級的重要條件等。但是現實社會中學術研究的目的被嚴重扭曲,急功近利現象便是最為明顯的病狀。作為學術理論期刊編輯,筆者也收到過一些這樣的“學術論文”:要么錯別字不少,語言極不. 通順,說明作者寫完連認真看一遍的心思都沒有:要么沒有新意,炒別人不知已炒了多少遍的剩飯;要么“論文”不能自圓其說,觀點相互矛盾,論據與論點相悖等等。上述稿件經過編輯部審稿,告知作者修改,而作者的態度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草草修改以應付編輯了事。這樣的作者寫作“學術論文”的目的就是為發表而發表,發表后便可以稱得上有了’學術成果,職稱評定、職務晉升便一路順風,名利雙收,說不定還可以弄個什么大師當當。這樣的作者,本來就是把‘‘學術論文”作為“敲門磚”的,門一旦敲開,手中的磚便成為多余的了。除上述現象外,學術論文寫作中的急功近利還有如下表現:當中國社會處于封建社會時期,“學而優則仕”一直是知識分子的奮斗目標,而當社會發展到今天,除了“學而優則仕”之外,“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富”“富而優則學”“富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富”,“學者型官員”“官員型學者”“學者型企業家”“企業家型學者”等現象也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表現出斑斕的色彩,表明知識界、學術界與政界、工商界的融合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存在決定意識。當社會擇“仕”時把學歷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時,各種各樣的“博士”“碩士”便應運而生,這樣的“碩士~ 博士”的“學術論文”是誰寫成的,是怎樣寫成的,寫作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便不需筆者多費口舌了。據有關資料顯示,現在網上已有十多個專門售學術論文的網站,學士論文、硬士論文、博士論文明碼標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一個誠信淪喪的時代,一個追逐名利的時代,當搞學術的斗不過玩權術的,做學問的比不過作假的,那么,還有什么人愿為科學與真理守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急功近利的“應景之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可見,要消除學術論文寫作中的急功近利現象,除了要求作者端正寫作態度、明確寫作目的,能夠對名利淡漠處之,靜下心坐得住冷板凳之外,更多的恐怕要從改變社會風氣上下功夫。有些人認為學術界與知識界應該成為社會良知的楷模,維護社會道德的勇士,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筆者以為,黨風、政風、法風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核心和表率,理應成為社會良知的代表,如果黨內腐敗屢禁不止,跑官要官愈演愈烈,人情大于法律時有所聞,而獨獨要求知識界與學術界出污泥而不染,眾人皆醉我獨醒,那是把學術界與知識界當成仙界了。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彼此盤根錯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要讓其中的某個支系統保持與整個大系統的信息交流不對稱,這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就整個社會而言,只有黨風、政風、法風端正了,行業不正之風(學術論文寫作可歸此類)才能端正。否則,要讓學者們不公開經商,不熱衷于官場應酬,不撈取各種稱號與榮譽,不在名片上羅列出十幾個頭銜,靜下心來潛心學術研究,寫出有獨到見解的學術論文,那對知識界與學術界是多么的不公與苛刻!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做學問上曾說過“寧肯勞而不獲,不可不勞而獲”,這是一種多么高貴的品質,多么負責的態度!兩相對照,今人怎不汗顏?
五忌客話套話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這許多優秀文化遺產卻變了味,如謙遜過頭變成了虛偽,這表現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就是客話套話太多,有向官話看齊之勢。有的學術論文用口號式語言說空話,說假話,忸怩做作。學術論文中還常常見到一些語句,諸如“由于本人才淺識薄,本文中定有許多錯誤,敬請方家指正”,“由于時間倉促,文中疏漏與瑕疵在所難免,歡迎專家提出批評意見”,等等。以此來看,客話套話說過了頭。往往反映了作者的不自信,說明對問題的認識還沒有深化到自信的程度,連自己都半信半疑心中無數,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古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把他的書稿送到出版社去,要求編輯對書稿中那怕是標點符號也不能改動,確需改動的,非經他本人允諾才可。這說明王力先生做學問的扎實和對自己充滿自信。而我們現在的許多作者,要求編輯對其文章隨意改動,兩者相較,差距何大之有!學術論文寫作中客話套話的另一種表現,體現在爭鳴與商榷的文章越來越少,而“表揚與自我表揚”卻屢見不鮮。這表明學術研究的空氣和氛圍已到了何種不純的程度。究其原因,還是與社會大境不無關系,上文已述,不再贅言。
學術論文中的客話套話問題,說穿了是一個文風問題,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觀。 學術論文禁忌客話套話,崇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什么就是什么,哪些問題已經搞清楚,哪些問題還沒有搞清楚,你自己對這些問題持什么態度,都應該明白無誤地表明,不要模棱兩可。
六忌無視他人勞動成果
這和前文“舊話舊說”內容有重復的地方。但兩者各有所指。這里要說的是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參考、引用問題,即文中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凡是真正潛心搞學問的人都清楚,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一步步傳承發展而來,因此,體現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就要求作者必需標明哪個觀點引自何人,哪些資料引自何處,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閱讀了前人的哪些著作。這樣讀者就會明白論文中哪些是前人已有的成果,哪些是作者的創新和發現。
在學術期刊的編輯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論文通篇未見一個注釋和參考文獻,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學術論文是有瑕疵的,不圓滿的。出現這種情況有三種可能性:一是作者完全不懂學術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二是作者懂得一些但沒有引起注意,三是完全懂但別有用心。
上述第一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學術論文寫作的新手上。這就要求作者要閱讀一些權威的學術理論期刊,學一學別的作者如何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標明注釋和參考文獻及其相關的格式,如果再能閱讀《著作權法》及其有關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材料則更好。這樣作者從事學術論文寫作的水平會長進較快,就不會出現把別人的勞動成果遺漏的現象。第二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已寫過一些學術論文但還不是十分老道的作者身上。這些作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引起注意,或者說不重視。這類作者要想在學術研究中有所作為,要想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就必須補上這一課,從思想上重視這個問題,充分認識到這一內容是學術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筆者有一次和一位水平頗高的學術期刊老編輯交談,他說自己審讀論文首先看注釋和參考文獻,因為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占有的信息量,由此也就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水平和檔次。此話真乃高人所見,還請對引用他人成果不太重視的作者能從這句話中得到啟發。
第三種情況是名副其實地無視他人勞動成果。把出現這種情況的作者,稱其為別有用心一點也不夸大。他們的目的就是要人產生一種感覺:作者能夠攀到這樣的學術高度,完全是獨自努力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學術成就的大小,并非自己說了算,而是要由本學科、本專業、本行業的眾多學人共同認定的,一句話,你對自己的自我欣賞、自我肯定最終是要由他人來首肯的,別人不認可,你再怎么自我標榜也無濟于事。在當前的學術論文寫作中,筆者又發現了這種情況的一種極端變異,即學術論文中所列出的注釋及參考文獻,絕大部分是自己的,也就是說自己在參考自己,這與注釋和參考文獻的原本含義南轅北轍。這種現象已引起學術期刊界的注意和警覺。這種做法的目的是什么,不需多言,讀者們心里都有數。這是商品經濟中“酒香還要巷子淺”對學術研究直接侵害的結果。換個角度看,也就是一些“聰明”的學人學習商品經濟的成功經驗,將其活學活用,直接嫁接到學術研究中的結果。這種做法筆者不敢羨慕,因為它背后顯現出作者怎樣的靈魂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從六個方面談了學術論文寫作時要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屬于寫作方法、寫作經驗方面的,有些是屬于學術觀念、思想觀念方面的。屬于前者的好解決,只要作者多讀多想多寫便會避免;屬于后者的難解決,因為這涉及到學術研究的動機、人的生存價值和名利觀念、學界風氣等許多問題。當然,學術論文寫作中還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從略。